《传媒的四种理论》

Siebert, Fred S., Theodore Peterson and Wilbur Schramm. 2008[1956]. 《传媒的四种理论》. 戴鑫,展江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内容逻辑混乱,结构随意,主题含混,因此不适宜任何人阅读。

这本书由3个老美写于1956年。可读性很强,废话比较少。后两篇有点propaganda的感觉,浓浓的冷战味道,有些repetitive,可能和是三个人各写一部分合起来得到的书有关。是我高三时的新闻学启蒙,尽管当时只是读了这四种理论的介绍,没有看原书。

“任何有关大众传播媒介与其所属的组织化社会关系的理论,都是由某些有关人与国家关系的基本哲学假设(也可以称为结论)所决定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可以把这些假设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本性;(2)社会与国家的本质;(3)人与国家的关系;(4)基本哲学问题,知识和真理的本质。”(第一章)
在这本书的时代,大众传媒还只是初生的广播电视,报刊还是传媒的中坚力量。广播电视后来的茁壮成长打破了这个格局。文字是很枯燥的,需要读者做很多主动的努力。电影广播不一样。摄入过程很被动,他们更像是精神毒品,新闻娱乐化,最后只有娱乐没有新闻(或者只有假新闻)。再后来社交网络带来更大冲击。“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

这些变化其实都有苗头初现的时候。书中的一个例子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政府人员的会议越来越频繁,记者已经做不到全部如实报道,以及对于什么应该报道的价值问题和法律问题所有人也都绕晕了。而这个爆炸状变得复杂的不仅仅是政府。技术的变革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新的一个人不学习就会很不方便的事情。

而我们不要忘记记者是劳动密集型职业。同时Libertarianism为首的理论又给他们按上self-correcting process之类的伟光正使命。我想技术发展过于爆炸时,国家在政治发展上会趋于保守,威权主义下的社会可能会更难于迈向自由主义。一个国家(含政体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可能是由两条时间线——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各种意义上的技术的发展——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形塑的(这句话我还是得想一下怎么说,有些含糊不清)。这也能对应上托克维尔对当时的老美的赞美,如果把地理条件等算作技术的一部分。

新闻会死吗,以物换物如果效率超高,能否还原到新闻业也只有个人没有机构?所谓新媒体,尽管我对他们印象不好,至少很多在专业性上能甩开传统纸媒和电视,在专业问题上机构记者只能是矮子里拔高子,严格来说除了一地鸡毛都是专业问题。但其实是不行的,因为读者仍然是糟糕的,除非基础教育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读者,不然这些无头苍蝇还是会齐齐撞在粘蝇板上(就像我们的父母辈常见的情况)。基础教育的遗留问题新闻业很难帮忙解决,而且后者自身可能就不太行。

小学时写过一个作文,大意是三四十年后国家会发展的很好,因为我们这批人接受了糟糕的教育,长大后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给自己的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引导,然后这批人再长大就都会很合格优秀。这个想法显然太年轻太简单有时天真。这批人意识不到自己接受了糟糕的教育;他们不能给自己的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因为需要他们亲力亲为的部分他们会不及格;孩子即使受到了好的教育,可能这个教育也追不上时代的迅速发展。如果这个想法真是对的,那么它也适用于再往前一辈,两辈的时代,那为什么预料中的好时代没有来(当然有些意义上来说时代不差)。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讨论和分析媒介模式?毕竟这不是现实,而只是它的理想化。答案与任何公共政策领域一样,由于社会中的权力大多隐藏在占支配地位的思维方式中,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它将我们从各种老套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获得解放或‘赋权’。变化中的现实总是与需要重构的概念模式相关。”(Nordenstreng. 2006. Media and Society: In Search of Models)(译者序言)

“如果一种传媒理论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它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那么它就需要加大修改或者完全废弃。”(第三章)

道阻且长。理论的位置尴尬。没有新闻法,有另外的东西。

两条时间线,有一条我们很难挪动,希望另一条能别再往回挪了。

注意:第四种理论原书用的名字是SOVIET COMMUNIST。我没有原书并不知道TOTALITARIAN这个词出现情况如何。这个表格应该基本就是原文吧?但我不记得出处了,高三找的……